倡导绿色生态、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日前,商贸与经济管理学院“绿色使者”志愿者团队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垃圾分类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宣传倡议活动,让垃圾分类走进校园,让环保教育更加深入人心;从发放分类垃圾袋进寝室,引导同学们从日常小事开始,积极践行绿色生活,共同建设和谐宜居的校园环境。开展“阳光假日小屋”环保教育主题说课比赛;把环保知识纳入湖州“童星园”幼儿园日常安全教育学习课程……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绿色教育”推动实现“绿色文明”,让垃圾分类从口号变为习惯。
“垃圾分类多一步 校园文明一大步”宣传教育活动
3月23日,第二十六个“世界水日”之际,学院志愿者在学校食堂门前开展了“垃圾分类多一步,校园文明一大步”横幅签名宣传活动,大力推进公寓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努力倡导“绿色寝室,低碳生活”科学理念,向来往的学生们宣传正确垃圾分类、低碳环保的理念,萌发学生的环保意识,爱护环境的习惯和自觉性,倡导环保无小事,应从身边小事抓起。同时还现场征集100余条垃圾分类宣传口号活动,群策群力把“垃圾分类”的正确理念带到同学身边。

“垃圾分类开展了很多年,成效始终不明显,就是因为分类意识尚未深入人心。”学院“绿色使者”志愿者团队队长陈静说,“怎么让每个同学都能参与进来,让环保成为生活习惯?商贸志愿者一直在努力。“绿色使者”团队自2015年9月成立以来,一直坚持以“传播绿色环保,低碳生活理念,引领绿色文明”为宗旨,“使者们”利用周六周日及课余时间,走遍学校,走进社区、开展绿色知识公益课堂,在传授绿色知识的同时,也将绿色文明的生活理念传递给身边每个人。
科普垃圾分类知识 分类工具送进寝室
3月25日,学院学生会生活部的同学们很忙碌,他们挨个在学院的346间在校生寝室敲门入户做宣传,分发200卷黄色和绿色的分类垃圾袋,同时还送上垃圾归类的提示智能信息卡,宣传普及垃圾如何分类。“原来过期化妆品和药品,都属于有害垃圾啊。”宣传过程中,不少冷知识让同学们感到新奇。“剩饭、剩菜、瓜果皮壳等都是厨余垃圾,用绿色垃圾袋包好投入绿色垃圾桶。”工作人员介绍,像陶瓷碗碟、用过的卫生纸、纸巾等属于其他垃圾,投入灰色垃圾桶。可回收垃圾包括报纸杂志、玻璃瓶罐、塑胶制品和旧衣服等,投入蓝色垃圾箱。

因为在日常垃圾推广中了解到同学们有垃圾分类的意愿,但是在具体垃圾分类的区别上存在认知误区,迫切希望了解的就是垃圾如何分类,所以志愿者们送知识,送工具上门,帮同学们在了解分类知识后,正确的进行垃圾分类,用行动创建文明校园。
“绿色课堂”支教团队说课比赛 寓教于乐教学相长
“小朋友们,大家知道我手上这个空瓶子应该投放进哪个垃圾箱吗?怎么样才能让废弃的垃圾变身成宝贝吗?”3月29日晚,“绿色课堂”支教团队说课比赛在3512对媒体教室进行。

来自志愿者村“阳光假日小屋支教团队”和“童星园幼教团队”两支支教助学团队的10名“小老师”们一个个走上讲台,模拟演示他们在支教助学课堂上的教学场景。这些每周六都到教学点授课,有着丰富的课堂经验的志愿者们围绕“垃圾分类”的教学主题,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形象生动的案例、深入浅出的讲解,将“传递绿色知识,传播生态文明”的理念让孩子们在欢乐课堂中收获知识,启发孩子们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积极行动起来,拯救地球,保护生存环境,从小树立起环保的意识,增加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教学相长,寓教于乐的说课比赛的成果将通过青年志愿者村合作共建的各个社会实践基地,为学生开展环保教育搭建平台。让志愿者在和孩子们一起活动一起学习的过程中,发动孩子,带动家庭,引导更多的社区居民自觉进行垃圾分类,促进社会对保护环境的认识,提高参与环保活动的积极性,营造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
商贸与经济管理学院团委推广校园垃圾分类教育,进行“绿色校园”建设,组织开展“宣传教育、文明意识提升、公益课堂宣讲”等类别的公益服务活动,将“绿色生活,文明校园”的口号落地开花,使得“绿色使者”志愿服务的工作向身边细节处延伸覆盖。
学院也一直致力于打造专业、专项服务团队建设,通过开展专业化志愿服务,促进各志愿服务团队提升自我服务水准、项目运行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志愿服务需求和志愿服务资源的有效对接,不断提升“文明校园”志愿服务的专业化、精准化水平。
